标题:
企业失败之根源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catbus
时间:
2006-11-27 15:15
标题:
企业失败之根源分析
内容很多,以下部分节选,如果大家有兴趣顶一下,我再把下面的内容贴出来或者自己下载附件看。
短命英雄不是中国企业家的专利
研究失败,是财经媒体永恒的话题。《中国企业家》杂志的研究失败系列,基本上囊括了近年来中国最著名的企业和企业家的典型失败案例,引起广泛关注。同样,《财富》、《商业周刊》等国外著名财经杂志几乎每期也都有国外企业家失败的最新报道。
回顾近两年《中国企业家》的研究失败系列,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些曾经叱咤商海、呼风唤雨的巨子们大部分只是昙花一现,各领风骚三五年后便销声匿迹,正如陈惠湘先生在为《研究失败》一书作序时所说的:“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由成功到失败的情景,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的优秀都只是昙花一现,都像流星,都短命。”把这些名噪一时的企业家们称作“短命英雄”似乎是比较恰当的。
然而,“短期英雄”并不是中国企业家的专利,他们的国外同行们的“寿命”也越来越短。去年的一项统计表明,日本中小型企业能够维持10年的只有18.3%,运营超过20年的只有8.5%,而能够持续经营30年以上的则不到5%。
而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日前所做的的一项调查,而如今企业家的日子实在不好过。这项调查显示,财富500大之中,前200家大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在位的平均时间越来越短:任职不到5年的从1980年的46%上升到1998年的58%,而能够干满6-10年的则由1980年的41%下降到1998年的58%。《财富》的调整还发现,如今,不称职的CEO被解雇的可能性比他们的上代人高出三倍。
为什么当今中外企业家遭失败的机率会如此之大中国企业家与国外CEO的失败有哪些异同记者近期仔细研读了近年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及国外的财经杂志,试图从这些案例中找到一些启示。
英文写成“fail”与中文写成的“失败”
记者在将两方面的失败案例汇总之后进行比较,首先发现的是,两者失败含义有着很大的不同。
今年6月底出版的《财富》杂志,隆重推出一期封面文章《CBO为什么失败》。《财富》杂志选择了38位近10年来下台的大公司CEO们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失败的故事,这些CEO们曾经是世界最著名公司的领导者,他们领导的公司包括通用汽车、菲利浦・莫里斯、IBM、AT&T、康柏、柯达等。他们都曾经是美国商业界的风云人物,但最终都壮志未酬,沦为失败者。既然这些最杰出的商业巨子都会失败,我们的企业家败走麦城似乎也有情可原。
但是在这里,“失败”的概念有着天壤之别:对于国外的CEO来说,失败是被免职,或引咎辞职,而他们下台的导火索,大都是因为企业出现亏损或盈利减少,有的甚至只是没有达到股东们期待的高增长率,而真正因为领导无方而使企业倒闭或被收购的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财富》杂志的这项调查显示,在被解职的CEO中,70%的人没有出现骇人听闻的大错误。这就是,他们给企业造成的损害并不是致命的。
CEO的失败并不等于企业失败,这些企业更换了新领导人后,仍然能够扭亏为盈,转败为胜。80年代的中前期,通用汽车和IBM都出现了巨额亏损,这当然与当时的CEO领导无方有着很大关系,但如今,它们又重新成为财富500大中的盈利大户。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家的失败则十分“悲壮”,从史玉柱、姜伟、吴炳新到秦池、亚细亚的总者,几乎都是以企业的灭顶之灾来讲述悲壮的失败故事。与国外的CEO相比,中国企业家们书写的失败两字是血淋淋的,他们的失败很多是意味着企业遭受重创,无力回天,甚至消亡。
从记者手中掌握的中英文的素材中,可以得出一个不太严谨、但也不无道理的结论:国外CEO们的失败(fail)大多是一个可以补就的失误或挫折,而中文写就的失败则大多是破灭。许多中国企业家更到了输光血本的地步才承认失败,而他们东山再起的希望是极其渺茫的。
作者:
catbus
时间:
2006-11-29 17:07
标题:
回复: 企业失败之根源分析
财富》杂志根据对CEO失败原因的长期分析,认为这些企业家们失败的六大原因依次为:缺乏对坏消息(亏损或利润下降)的处理能力、疲劳综合症、缺乏处理人事的能力、决策有局限性、缺乏财务知识、错失良机。
请38位曾经叱咤商海、结果壮志未酬的顶级CEO们回答问卷,结果38位CEO对这六项的选择依次为:
缺乏对坏消息的处理能力:79.5%
疲劳综合症:51.3%
缺乏处理人事的能力:43.6%
缺乏有局限性:38.5%
缺乏财务知识:15.4%
错失良机:10.3%
从这一调查中,《财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CEO们并不缺少才智或是远见卓识,往往只是一个简单但却致命的缺陷让他们跌入深渊。这些CEO们往往智商极高,经验丰富,而且一心扑在工作上。《财富》虽然不认为执行问题就是他们失败的惟一原因,但是,执行总是势必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个充满竞争与机遇的世界发展太快,客户、股东的要求令人感到压力沉重。
欢迎光临 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http://bbs.okok.org/)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