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索膜建筑与技术美学
[打印本页]
作者:
hare
时间:
2001-8-31 19:35
标题:
索膜建筑与技术美学
索膜建筑与技术美学
FABRIC ARCHITECTURE & TECHNOLOGICAL AESTHETICS
当我们迈进这一索膜建筑的世界时;顿感眼界大开;深深地被那些千姿百态的优美建筑所震撼。那些由曲线、曲面塑造的形态比起司空见惯的矩形建筑来,它生动活泼;既飘逸自然,又刚劲有力;真可谓是柔中有刚。它为什么会使人感到如此之美呢,其中的深层内涵在哪里?很值得细细琢磨。
通过本文和实例的阅读,使我们了解到索膜结构不同于一般梁柱结构的地方在于索膜结构是空间整体结构,它是由骨架与覆盖其上的膜体共同
组成,作为一个整体全部被施加预张力。可以说“空间整体结构”与“预张力”是索膜结构的两大特点,也正是这两大特点给索膜建筑带来了特有的美。
为了寻找这特有美的内涵;我们又重温了最早提出张拉体系概念的富勒和现代膜工程的开拓者奥托两位大师的理论,并翻阅了一些有关美学方面的论述,经过认真思索后;提出两点索膜建筑在美学意义的深层内涵,与网友探讨:
1.索膜建筑的美建立在自然美与技术美的结合上,其结合点是“力”
唯物主义美学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自然美就在自然本身。为什么这么说呢?自然美的。规律在哪里呢?从英国动物学家汤普森的名言“形是力的图解”中可以找到答案,它告诉我们自然物的形态是由内在的力决定的,即自然本身处在力的平衡状态中。因此力就成为了自然美的规律之一。
索膜建筑的形态恰恰是从自然事物的这一规律中寻找到的。索膜建筑的开拓者奥托十分重视从自然中寻找灵感。他提出“了解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生成过程,人工地完成这种过程,乃是设计之道”。他为了设计出“轻的、节能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建筑;研究了许多自然现象,如水滴、昆虫、树枝、眼球、气泡等等,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的试验模型,有些模型被优化后用于建筑的形态设计。为研究索膜结构的形态构成,他还进行了产生最小面积的肥皂泡试验。
索膜建筑的研究和形成过程正是借鉴了自然事物形态构成中力的规律,从而使索膜建筑的结构技术之美中孕育着自然美。“索膜建筑的灵魂是预张力”的论述,一语道破了索膜建筑美的内涵所在。
2.索膜建筑的美蕴涵着技术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其结合点在“结构”
建筑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建筑美主要体现在造型上。造型设计以往都被称作”艺术”;按照美学思想的不同被分为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但是富勒却“试图超越所有风格,超越设计师的个性化语言,而把它当成一种科学,即可以依据理性的原则进行的
一种操作”。这就是 50年代富勒提出的“设计科学”的思想,又叫“形态学”。这同廖扬先生文章中的“理
性技术表现”的提法是一致的。
“找形”已成为索膜建筑设计中的专用名词蓝天和那向谦先生的文章中都着重就此进行了论述。在索膜建筑设计中“找形”这项决定建筑艺术美的重要设计内容,是由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共同完成的,打破了传统的“先建筑、后结构”的做法。这正体现了“理性技术表现”的思想指导下,使技术逻辑、结构语言成为了索膜建筑艺术美的主要表现。 富勒认为“自然界存在着能以最少结构提供最早大强度的向量系统”。他一生都在为“少费而多用”这一信条而奋斗,都在努力寻找着“最少结构提供最大强度的向量系统”。今天,索膜建筑运用了预张力空间结构体系,它以最轻、最强的结构围合出最大的空间,使富勒的愿望成为现实。苏联建筑师塔特林提出的“最美的形式也是最经济的形式”的论断有着很深的哲理性,这里的“经济”与密斯的“少”有相同的含意,即简洁、合理、而符合科学。其实索膜建筑恰恰符合这一论断,它正是以最轻、最省的预张力结构的形态给我们以美感,以最科学的结构创造出最美的建筑形态,以技术美创造艺术美。在这里结构与建筑、技术与艺术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和高度的统一。
上面我们提到了三种美,即自然美、技术美和艺术美。在索膜建筑中这三种美的关系表现为自然美蕴含在技术美之中,技术美又成为了艺术美的主要体现。这三个层次上的美有机的结合构成了索膜建筑的美。
陈志华先生早在1987年就提出建筑美学现在还很冷落,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在技术美学的层次上研究这个课题。13年前陈先生提出的这一课题,在今天仍然十分重要。技术美学是指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对建筑做出处理,并力图使技术艺术化,或者说即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在索膜建筑中体现得比较充分。我们从技术美学角度研究分析索膜建筑,或者说以索膜建筑为切入点去研究技术美学,是否可以成为建筑美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呢?上面一些粗浅的学习心得,当作抛砖引玉,提出来供讨论。
欢迎光临 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http://bbs.okok.org/)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