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
A1. 索膜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46
2/2
‹‹
1
2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索膜结构系列谈 -- 施工篇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31
2003-1-1 16:20
4.支座反力的确定
按照各种荷载组合,选择最大支座反力进行底部钢筋混凝土与钢柱下端的连接,钢柱下端与基础预埋板采用“半铰半固”的连接方式进行设计计算。各点的支座反力见图4。
支座反力图(图4)(见附件)
Fabric
积分
32
帖子
11
#32
2003-1-2 17:51
请教几个问题:
1. 前面在介绍风荷载时,只用到了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1.14),且认为风荷载的作用主要是作用于膜面上的吸力。请问,这是否是说设计中采用了体型系数-1.0及风振系数1.0? 风向问题是怎样考虑的?
2. 帖子中有提到雨荷载。请问雨荷载如何参与荷载组合?能否介绍一下本工程设计时所考虑的荷载组合情况?
zhaoyu
积分
1437
帖子
415
#33
2003-1-3 13:05
mibao wrote:
4.支座反力的确定
按照各种荷载组合,选择最大支座反力进行底部钢筋混凝土与钢柱下端的连接,钢柱下端与基础预埋板采用“半铰半固”的连接方式进行设计计算。各点的支座反力见图4。
支座反力图(图4)(见附件)
“半铰半固”? 计算时如何确定刚度?如何取值?
zhaoyu
积分
1437
帖子
415
#34
2003-1-3 13:12
从支点反力来看应该是铰接。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35
2003-1-21 14:09
广东省高要市广新农业生态园荔林广场张拉膜结构工程设计与施工
三 结构设计
1.钢结构
本工程钢结构形式比较简洁,整个骨架钢结构由14根高柱、8根H型钢的矮柱(充当抗风柱)、两根落在抗风柱上的H型钢横梁(又起到排水槽作用)、若干结构索和拉地索等组成一个独立平衡体系(见图5)。每根H型钢柱与基础预埋件采用固接连接,而每根高柱与基础预埋件采用铰接设计。14根高柱均匀布置在长35.1米方向的两侧(每侧7根),柱间距离5.85米;8根H型钢的矮柱被均布在长39.6米的横梁下部(每侧4根),柱间距离7.8米或8.1米。每根高柱总长为18米,由9米一段的两段组成,焊接在一起:两段柱截面都为φ355X8。在高柱表面所有耳板焊接处,为了防止柱表面的局部变形都增加了套筒。8条H型钢抗风柱的规格为H450×300×8×12;2条H型钢横梁(兼排水槽)的规格选定为H350×300×6×8。另外,从安全角度考虑,在每条高柱柱顶加一长度为1.5米的避雷针。
图5 钢索结构布置图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36
2003-1-23 14:07
2.索膜结构
高要广新农业园荔林广场膜结构工程属于张拉索膜结构,整个结构共分6个双尖的膜单元,其中中部的四个单元相同,两侧的两个单元相同。膜面通过吊索、脊索、谷索、边索等一系列索结合成一个稳定的屋面体系(见图6),该屋面与下面的钢结构连接在一起,再通过钢构件将荷载传至下面的砼结构上。整体膜屋顶净投影面积为1998m2,净表面积为2318 m2,二者之比约1.2,所以我们认为膜尖的高度不太够。以中部的膜单元为例,每个单元由5根脊索(其中4根φ12.5,2根φ20),2根边索(φ12.5)及单元与单元间的谷索(φ20),膜尖之间的横向稳定索1根(φ26),悬吊两个膜尖的4根吊索(φ20),高柱的柱顶拉地索(φ32)和柱中拉地索(φ26),再通过各种连接件(见图7 帽顶全图)与膜连接成一整体,共同抵御外荷载。
由于整体膜顶呈中心对称,所以进行膜的裁剪设计只需考虑膜面的1/4。按照易加工,拼缝沿膜的主受力方向,拼缝顺直美观,又比较节约膜材等裁剪的几个原则,将热合缝布置成如图8的形式。这样的裁剪设计使膜材的消耗量不到膜净表面积的1.2倍,是比较经济又使膜面整体美观的方法。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37
2003-1-23 14:10
图6 钢索膜结构布置图(轴侧)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38
2003-1-23 14:11
图7 帽顶全图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39
2003-1-23 14:12
图8 膜单元裁剪片布置图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40
2003-1-24 13:12
四 工程施工
因为该工程的钢结构吊装和施工属于平常作业,在这里我们将着重探讨索膜结构的安装施工,施工中的主要步骤如下:
1. 膜材进场之前复测钢结构各部位的尺寸;
2. 在标高为9米处搭设满堂脚手架,然后沿高柱搭设两侧的脚手架到18米柱顶;
3. 膜材加工是一个整体,象“折纸扇”般折叠包装运到安装现场;
4. 在满堂脚手架的上面铺好垫布,将膜包装吊至靠近水槽一边的中间;打开包装袋,用吊机将膜层层展开到另一侧的水槽边;
5. 将12个膜尖先固定在12个帽顶板上,并将帽顶板上部的吊索和下部的脊索都进行预连接;
6. 预先穿好所有膜边索;
7. 每根高柱的顶端(18米处)各安排3名安装工人,同时起吊12个膜尖。在起吊的过程中必须要尽可能减小各个膜尖的高度差;
8. 12个膜尖吊装到位后挂好吊索;
9. 安装膜脊索,调整脊索到位;
10. 将膜边索调整到位;
11. 进行两侧固定边的膜安装;
12. 将膜边角进行防水处理,清洗膜面。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41
2003-1-24 13:28
五 结语
膜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形式,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它造型新颖、重量轻, 比其它结构形式更容易实现大跨度、无遮拦的空间,但同时它属于柔性结构,受风、雨、雪等外荷载的影响比较大,变形大,采取更合理的施工手段变的越来越重要。另外,如何保证结构的最终成形与设计相一致,除了在设计时更仔细,各部门配合更一致为,还要有一定的检测手段来保证。
目前膜材料还主要依赖进口,所以造成膜结构的工程造价比较高,如何使膜材料大面积的国产化,变成了国内膜材生产商所面临的一个课题。同时,由于国内膜结构公司的无序竞争,导致有些工程公司根本不顾工程质量,甚至出了很大的质量事故,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但是,我们相信,随着膜结构协会的成立,膜结构工程市场会在短时期内逐步趋于规范化和正规化,使得膜结构在我国走上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
T_Hooper
积分
87
帖子
55
#42
2003-3-19 14:56
mibao wrote:
图8 膜单元裁剪片布置图
膜单元的裁剪过碎,这样的话,加工损耗会很大。也影响美观。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43
2003-4-19 13:01
在这个工程中,风荷载和雨荷载分别独立考虑计算,没有组合在一起。
大型索膜结构工程会做风洞试验,但做风洞试验的费用高、试验周期长,一般工程难以实现。由于国内目前尚无明确针对索膜结构的体形数值,加之本结构体形复杂,无法从规范上找到与其相类似的体形系数。
对于这类工程,如何确定其设计风载值,请大家共同讨论。
木公
积分
35
帖子
25
#44
2003-4-20 12:28
[βz=1+(Hi/H)x(Sv/μz)
S=脉动增大系数
V=脉动影响系数
取βz=1.0,风力振动的影响不考滤.
对于风向不同,在膜面个部位之μs也不同, 其风荷标准值亦不同.
hhux
积分
2128
帖子
1226
#45
2003-4-20 17:45
Here is a part printing of BS 6399: Part2. The formulas are different between Chinese Code and BS Code.
For full sets of BS Code for wind load (BS 6399 & CP3), please refer to: http://okok.org/forum/viewthread.php?tid=18648&h=1#88340
skyland
积分
888
帖子
453
#46
2003-4-20 23:12
(1)根据BS Code for wind load (BS CP3)中的定义,前一帖中所提到的Dynamic pressure of wind 可解释为:(stagnation pressure),The free stream dynamic pressure resultant from the design wind speed.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所说的静风压(当然在具体定义上略有差别)。这里的0.613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1/2*ρ,其中ρ是空气密度。
(2)进一步研究BS Code for wind load (BS 6399) 可以看到,在1.6节提到了一个动力增大系数(Dynamic augmentation factor)Cr,主要与建筑物的高度和类型(包括框架、门式刚架和砖混结构)有关,其取值约在0~0.4之间。同时,在规范条文中指出,该规范内容仅适用于Cr小于0.25和高度小于300米的中等刚性建筑物。根据这一规定,在计算风荷载的动力放大效应时,总风荷载可表示为:Q=0.85*q*(1+Cr),其中1+Cr即可近似认为是我们所说的风振系数,0.85是风荷载的空间相关系数。
显然按照上述计算方法,仅考虑了风振响应中的背景响应分量,而假定结构的共振响应分量非常小,可以忽略。对于不符合上述规定的风敏感结构,该规范在附录中推荐了几种方法,显然膜结构即属此列。
(3)我又查找了Eurocode 1, ISO DIS 4354 and ASCE 7 规范中对风荷载动力效应的规定。它们主要是通过阵风系数(gust factor)来体现的,其取值基本上在1.8~2.2之间。不过由于这三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抗风设计理论体系(Solari和Davenport),所以在具体数值上略有差别,这里就不再详述了。尽管在这些规范中也提到了柔性结构的抗风设计问题,但这里所指的柔性结构主要是指线形的高层、高耸结构;对于膜结构目前恐怕还没有哪一本规范能给出具体的规定。
(4) 这里有必要再重申一下我国规范对风振系数的定义:动力风荷载与静力风荷载的比值,这是最原始的定义。“木工”所给出的表达式只是针对高层、高耸结构的进一步推导,并不适用于膜结构。哈工大的一些学者从风振系数的原始表达形式出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得到的初步结论是,膜结构的风振系数应在1.5~2.0左右。
46
2/2
‹‹
1
2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发帖规则
论坛制度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华钢结构论坛.永久保留所有权利
[Processing Time]
User:0.28, System:0.03, Children of user:0, Children of syste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