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eric88
积分 33
帖子 25
|
|
To Skyland :
关于横向刚度,是由索拱体系(平面体系)承担的,我想20米的跨度应该可以做到(国内曾经有人做过实验,跨度要比这个大得多)。
能否介绍得更详细一点(比如平面结构的布置,各索内的预应力大小是多少,等等),
如果可以的话,请验证一下此结构是否稳定。ANSYS计算结果表明在各索在不
加预应力和施加等预应力的情况下,结构在平面内是不稳定的。
|
|
|
|
jasoneric88
积分 33
帖子 25
|
|
用ANSYS建模时,(整体结构和平面结构索拱体系),计算前总是提示:
THERE ARE XX SMALL EQUATION SOLVER P
IVOT TERMS。
这说明或者结构约束不够,或者结构接近破坏,计算结构也是表明结构变形得一塌
糊涂。
可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表明结构体系是稳定的。所以不明白为什么ANSYS会
有这样的反应?
|
|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关于单个拱(6各杆铰接,下加稳定索)的平面内稳定各位大大有何看法?计算结果总不对,到底是不是稳定的?Skyland所说的实验是类似结构?
|
|
|
|
skyland
积分 888
帖子 453
|
|
用ANSYS建模时,(整体结构和平面结构索拱体系),计算前总是提示:
THERE ARE XX SMALL EQUATION SOLVER P
IVOT TERMS。
这说明或者结构约束不够,或者结构接近破坏,计算结构也是表明结构变形得一塌
糊涂。
你是不是按照空间体系计算的?我建议在方案阶段可将膜与索拱体系分开计算。此时的索拱体系可按照平面计算。
|
|
|
|
cheops
积分 3601
帖子 2001
|
|
ansys用在膜找形的事儿我没干过,但感觉应该是3维的问题,即空间体系得问题;
至于,small equation solver pivot terms, 多半儿是因为你全用link8的缘故。link8和link8相连,只有全部受拉,或是为桁架的一部分时,才可稳定。我想你的整体结构中的压杆,成型后的确是形成了一个桁架; 但成形过程中,应该是不稳定的(机构)。。。于是ansys自然就不干了。
建议看看以往别人做得例子,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我想以往有不少这类的帖子)。或是先把不稳的杆件改为beam4试试看; 如果杆件长细比较大,beam4的端部的抗弯效果可以忽略。
|
越简单越好!
|
|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现在最基本的拱平面稳定问题也没有解决,原来的构想"系统a"调整成了"系统b",因为没有电算支持,只能做模型,结果很不好,因为每个200mm的小杆件平面内都是自由的,整个系统似乎不稳定了。
各位大大谁能给个肯定地回答,"系统b"行还是不行?
|
|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感谢各位编辑。终于明白了。
有幸一位大大出手帮忙,系统a理论上是可行的。太感谢了。
按各位大大意见,修改节点如图。如同一个刚性的节点板。其实还可以简单点。不过担心"不好看",有意处理了下。
|
|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至于材料,准备用薄型的弹性膜,有内索。一种半透明用在主体部分,一种透明度较高的用在入口和边上的三角形片上,大大们有何建议?
|
|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终于完成了,两天两张A0,简直疯了
谢谢各位大大的帮助。
|
|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hhux
积分 2128
帖子 1226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谢谢hhux,里面的节点做法很有意思。有启发。
竞赛结果昨天出来了。运气不错,一共有4个队被选上进入第二轮。4月份要在一起做大比例的模型(1/5~10)参加最后的评比。谢谢各位大大的帮助。还望继续帮忙。:D
|
|
|
|
jasoneric88
积分 33
帖子 25
|
|
这个方案中结构的问题不少而且棘手,为了能够顺利而成功的制作成大比例模型,罗
列一下结构中的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希望大家能够提供帮助:
1)竹结构和绳的规范和条例:
长期以来,竹一直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在使用,不是是否有相应的规范用来设计竹结
构(常用截面,弹性模量等等);同时对於一个跨度为20的结构,竹是否能承受
得住(尤其是在预应力加上去之后)?同时哪位知道绳(非钢丝绳)的条例?
2)节点和固定点:
这个结构的薄弱环节将在其节点和固定点,节点是索,膜和杆的交汇点,而且它们
一旦发生破坏,将会牵动整个结构,导致其坍塌。大家能否讨论一下关于节点加强
的措施?
3)预应力的大小和施加方式:
这是最难得一个内容,首先是设计预应力的大小?然后是预应力的施加方式?同时
施加预应力后结构在风作用下的反应???如何控制结构的变形以满足功能和舒适
的要求?如何设计不让膜起皱?
|
|
|
|
jasoneric88
积分 33
帖子 25
|
|
整个建筑结构是在低技术的背景下的,而预应力的现场施工需要很高的施工经验以及
施工和监测设备,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请各位大侠提提建议。
本人的默认的解决方法是将现场施工转包给专业的施工队完成。但这样对於结构的
造价以及运用于游牧民族的灵活性势必会受很大的影响。
|
|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4月中做1/10的模型和1/2的节点,现在结构稍稍变了点,膜屋面顶在竹拱最外面,节点简化很多。各位大大帮忙看看,偶对这种尺寸没有感念,感觉似乎太皮实了点?
草图
|
|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实际尺寸。木杆直径120mm,长340mm~5500mm。有经验的同志帮忙看看
|
|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考虑使用竹材新的节点做法。(上面的图是木材节点做法)。 竹子里面部分在此1/10模型上简化。
|
|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单根竹竿的长度/直径为30`45。作为压杆,长细比悬。谁有相关经验?
|
|
|
|
goodidea
积分 480
帖子 345
|
|
老兄,长细比不是 “长度/直径”
长细比=计算长度/回转半径
计算长度未必等于构件的几何长度,与约束条件有关。但对于你的这个结构由于
杆件都是两端铰接,所以计算长度等于几何长度。
回转半径=SQRT(I/A)就是截面惯性矩除以面积开平方。
假如你的竹子是直径120mm,厚度4mm,回转半径=41mm,竹子长度为5500mm
那么长细比=5500/41=134,对钢结构这个比例是合适的。普通钢结构长细比限值为150。竹木结构不知道,类比一下先。
作为压杆,长细比直接影响受压稳定性能。我的经验长细比小于100构件显墩实,
大于100显苗条。
|
|
|
|
qinwei0317
积分 85
帖子 54
|
|
一不小心说了外行话,惭愧惭愧。谢谢老兄指点。
两个问题,
1 为何壁越厚的话杆件越不稳定?如果壁厚为8mm, 回转半径=39.7mm。从力学概念来说是这样的。但是怎么和长度联系起来理解?
2关于计算长度,杆件总长为6212mm,两端的钢节点个长360mm(此节点没有失稳问题吧),竹竿实际长度5492mm,那么计算长度应该为6212还是549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