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钢结构论坛 China Structure Forum                                              XinY structural consultants ltd

 
不做强,就灭亡――钢结构行业全面进入洗牌阶段
DYGANGJIEGOU






积分 1687
帖子 779
2004-11-8 12:17    顶部


2004年后,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已经全面进入洗牌阶段,而且总体趋势上,建筑钢结构企业正在朝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快速扩张,朝“做大”的方向发展,其二是注重“练内功”,朝“做精”的方向发展。至于两条路线,孰好孰坏,我则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走得好,同样都有希望成为未来中国建筑钢结构市场的领导者。但是,无论是“做大”还是“做精”,其目的都是为了最终的“做强”。换句话说,要么是“由精到强”,要么是“由大到强”。当然,如果钢构企业在未来几年内不能做强,那么市场是无情的,等待自己的就只能是灭亡。一言以蔽之,即:“不做强,就灭亡"。不知各位有何高见。
191298157520






积分 44
帖子 42
2004-11-8 13:45    QQ ICQ 状态 顶部


赞成!
  但是必须看到,在整体钢结构企业都有着宏观的向做大做强方向发展的同时 ,有很多的钢结构企业仍然沉醉于纯粹做单的意境中,论合同年值或总产量确实达到了他们的期望值,但质量、信誉确大打折扣。
  这种以低价为最快切入点的竞争方式,摒弃了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马虎应付的形为最终将把目前客户、以及将来潜在客户的对钢结构产品的良好映象抹杀,直至影响整体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大河奔流






积分 11
帖子 10
2005-12-26 16:41    顶部


多因素,一两句讲不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liangbin






积分 128
帖子 91
2005-12-26 20:18    QQ 顶部


-------本文的全文,珍藏已久,贴上来大家分享!
                                                不做强,就灭亡
                         ――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全面进入洗牌阶段
        最近几年,中国很多地方缺电,尤其是钢结构行业五大板块所在的区域,电荒事件更是严重影响到了作为能源集约度高的钢构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受宏观调控影响,建筑钢结构市场出现了短期萎缩现象,并直接导致了一批小型钢构企业和“皮包工厂”的倒闭。
    然而,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钢构蛋糕”还是“逆风飞扬”,变得炙手可热,但是能源和土地资源问题还客观存在,钢构企业只有快速扫除这两个“拦路虎”,才能获取更大的蛋糕份额。于是,越来越多的钢构企业将目光投向了西部、华北等资源丰富地区,以自己的“扩张”或“收购”等实际行动,展示了自己争夺市场份额的“决心”和“魄力”。与此同时,这些行动在客观上也加剧了钢构行业竞争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钢结构行业全面进入洗牌阶段。
                              诸侯割据,扩张全面启动
    2004年之前,中国钢构企业的分布区域比较稳定,主要分布在五大板块,即:上海板块、苏杭板块、天津板块、粤闽板块和北京板块,但是,今年钢构企业跨区域、大规模扩张之风愈演愈烈,逐渐打破旧格局――
    在华北,北京海达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顺义建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钢结构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8万吨,在钢构件产量上居华北地区之首。与此同时,杭萧钢构在原有大规模的扩张基础上,也宣称其河北子公司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华北最大的钢结构生产基地,年产值20亿元。
    在中南,长沙三远钢构正在组建湖南省规模最大的钢结构制造企业,填补了湖南钢结构制造业不上规模的空白,并宣称要做钢构龙头。
    在西部,东南网架,7月中旬在四川新津县签署协议,正式投资3亿元建设钢结构基地,宣称建成后将成为西部最大的钢结构基地。
    在华南,精工钢构公司在交通便利、投资环境优越的广东从化征地300亩,建设华南生产基地。
    在西北,新疆建工在乌鲁木齐组建新疆建工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7万吨,号称建成后将成为乌鲁木齐乃至西北最大的钢结构企业。与此同时,首钢十建设与大唐钢构共同在西安组建钢结构厂,也号称是西北最大的钢构企业。
    在华中,武汉一冶钢结构中心在阳逻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1亿元,占地26万平方米,预计明年元月竣工投产。建成后可年产各类钢结构6万吨,年产值3亿元以上,将成为华中最大的钢结构制造基地。一冶钢构还宣称将和美国巴特勒公司合作发展轻钢制作,并且将按巴特勒的运作模式和质量要求,建成专门的轻钢生产线,成为其在华中的制造基地。
    在华东,台湾 “中钢结构”公司投资2.7亿元新台币,在上海昆山区投资兴建钢构厂。
    一时间,各路“诸侯”相继发力,投入巨资,追求“大规模”,以称霸本地钢构行业,“野心”足以窥见一斑。这也预示着中国钢结构行业五大板块的老格局即将解体,取而代之的将是大型企业分布在中国各大区域、更加利于中国钢构发展的新格局。而且,新格局下的钢构企业,运输成本会大大降低,进而降低钢构行业的总成本,因此对钢构企业的市场拓展非常有利。但是对于布局不合理的钢构企业来说,这种新格局则有可能是一种极大的冲击――高额的运输成本有可能降低其竞争力,不利于其市场的拓展。进一步来说,如果其市场不能有效的在全国拓展,规模优势便很难体现,进而很难具有价格优势,如此下去,其原有的市场也会逐步萎缩,并有可能促使企业灭亡。当然,从竞争的角度来说,其激励程度必然会日益加剧,各大诸侯“短兵相接”的状况也极有可能出现。
外企抢摊,收购“制高点”
与此同时,外资企业也加快了对中国钢构市场的抢占步伐,例如,BlueScope 钢铁 (前身为BHP钢铁) 今年成功收购巴特勒制造集团。巴特勒制造集团是世界领先的预制钢结构建筑的制造商及供应商,其2003财政年度的销售收入约7.962亿美元。
    从策略上讲,BlueScope 钢铁与巴特勒的合并将使其成为国际钢建筑及预制钢结构领域的重要参与者。BlueScope 钢铁有着自己长期发展的策略――增加其高附加值产品的比率,以便为客户提供卓越的钢铁解决方案,尤其针对建筑工业-这正是BlueScope钢铁的特色所在。巴特勒的分支机构恰好在BlueScope 钢铁全球企业分布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对巴特勒而言可向BlueScope 钢铁的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客户推广其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在中国,这次收购为BlueScope钢铁直接进入中国预制钢结构建筑领域并获得加速发展提供了捷径。同时二者的合并也为客户提供更广泛的产品及解决方案组合,并将进一步提升BlueScope钢铁作为世界领先的金属镀面钢板、彩钢板、及成型钢板供应商的竞争力。
    在中国,巴特勒是无可争议的预制钢结构建筑市场的领导者,拥有强势而又稳健的销售收入,展现出巨大的创利能力及发展潜力。加上BlueScope钢铁原有的两大下属企业,合并后的巴特勒将拥有6个生产基地,50个销售办事处,约1200名员工。这就必然大大降低巴特勒的整体运营成本,增强巴特勒的综合实力,提高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对中国钢构企业构成较大的威胁。

                             上游“入侵”,优势噬需“重写”
    钢构行业被视为朝阳产业,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因此,许多上游钢铁企业也纷至沓来,决心从中“分一杯羹”。例如,马钢钢构2002年建成投产,当年完成产值1.2亿元,2003年实现产值2个亿。2004年5月,马钢又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第二条钢结构产品生产线。该生产线占地面积170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3万吨,并将于今年年底投产。
    同时,今年宝钢在过去数年的基础上,正在做其钢构品牌的整合工作,将其麾下冠达尔、大通、宝成等钢构品牌统一在“宝钢钢构”品牌之下,借助“宝钢”的品牌优势,以增强自身钢构企业的综合优势。而且,宝钢明确提出要使宝钢钢构成为国内综合实力第一的钢结构制造企业。与此同时,2004年,宝钢钢构年生产量将从12万吨提高到18万吨,2006年达到44万吨,2010年为55万吨。这一发展战略非常值得其它钢构企业深思。
    此外,莱钢、首钢等钢铁企业也加大了对钢构行业的延伸,例如,近日,首钢集团下属首钢建工集团与北京一民营企业联合建设的年产5万吨的钢结构加工基地于近日投入试加工。这使得首钢集团钢结构的产业加工能力由年产3万吨提高到8万吨的新水平,成为目前华北地区最大的钢结构加工企业。
    由于上游企业很容易获得原有钢构企业在劳动力、业务流程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而且具备原有钢构企业很难拥有的综合采购优势,那么原有钢构企业的竞争优势则必须“重写”,即:整合已有的资源,巩固已有的竞争优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否则就只能被市场抛弃。附带提一下,原有钢构企业的品牌优势就应该花大力气巩固,因为,技术可以模仿,人才可以高薪聘请,惟独品牌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至于什么是企业新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应该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

                               下游“倒逼”,利润缩水在即
    看着上游企业较高的利润,许多地产开发商开始了“心动之旅”,纷纷采取措施,以早日跨入“钢构行业”的大门。
    2004年初,浙江开元旅业集团投资30,000万元,征地800余亩,强势进入钢结构产业,并高调宣称要打造中国一流的钢结构高新科技型研发制造加工中心。值得思考的是,开元旅业集团下辖杭州开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随着国家对钢结构建筑重视程度的的提高,以及人们意识的转变,未来建筑必将全面与国际接轨,在更大范围内采用钢结构,加之开元集团还从事酒店产业,其集团内部自然而然的会产生较大的需求。这些需求恰巧可以由其自己控股的钢构公司满足。
    无独有偶,上海绿地集团采取了控股上游企业的方式进行“倒逼”,即:从宝钢受让了宝钢建设60%的股权,获取了对宝钢建设的控股权。另据绿地方透漏,绿地集团将对“宝钢建设”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和企业机制创新,扩展绿地集团的产业链条,从而推动绿地集团一业特强、相关多元发展战咯目标的实现。事实上,宝钢建设的收购成功,对绿地集团以后的发展起到的是绝对有力的保证。以宝钢建设现有的总资产5.4亿元和其工程总承包、设计、专业施工为一身的综合性建筑安装施工,还有其具有冶炼工程施工总承包、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炉窑工程专业承包等四个国家一级资质,是绿地集团这个正在飞速发展的房地产企业所需要的,也是宝钢建设最能发挥、施展其专业领域的舞台。
    众所周知,建筑钢结构行业的招标对从业公司的“经历”很看中,即:如果没有类似的工程实绩,钢构公司很难中标大的工程项目。上文提及的“开元” 和“绿地”恰巧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丰富自己的“经历”,以在未来重点工程项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对原有的钢构公司构成了威胁,而且,如果原有钢构企业不能在短期内提升自己档次,迅速做强,夺得行业发展的先机,那么,其生存的时限就会很快到期。
    更关键的一点是,下游企业的“倒逼”是为了充分整合产业链资源,获取更多的优势和发展动力,同时也会使得钢构行业的利润趋于透明化,并带动钢构行业利润的加速“缩水”,这就迫使钢构企业必须想方设法来降低自己的运营成本,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率,否则就只能“脱水”而死。这就类似风云变幻的中国家电业,国美、苏宁等零售巨头“倒逼”家电供应商,迫使家电厂制造商提高效率,降低产品出厂价格,以优化整个供应链条的作业效率。而且,这种从下往上“倒逼”而产生的效率,打破了“单一由制造企业决定效率”的局面,不仅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而且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因此,现有建筑钢结构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由精到强”对决“由大到强”
    然而,就在钢构企业一片“诸侯割据”、“外企抢摊”、上游“入侵”、下游“倒逼”声中,2004年7月,潮峰钢构却放弃自己的规模不谈,全面推行“精品文化战略”,并决心要做“中国精品钢构第一品牌”,以对行业的盲目扩张形成冲击。事实上,2003年4月开始,潮峰钢构就率先在钢构行业内刮起“精品飓风”,以呼吁中国钢构企业要重视质量,要打造精品工程。实际上,除了潮峰钢构,宝钢钢构、巴特勒走的也是“由精到强”的路线,其扩张步伐都相对比较缓慢。东南网架、杭萧钢构、精工钢构、首钢钢构、莱钢钢构、马钢钢构则走的是“由大到强”的路线。
    我们知道,企业竞争有个“3法则”,即:自然发生的竞争力量(如果在没有过度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运行的话)将在几乎所有成熟市场中创造一个相同的市场结构――在某一个群体中,3个最主要的企业以多种方式在彼此之间展开竞争,它们提供许多范围广泛的相关产品和服务。换句话说,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一个行业将会由占主要市场份额的三个领导公司掌控,其余则是一些锁定行业某一特定目标市场的“专家型公司”。钢构行业也不会例外。但是目前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钢构企业却远在100家以上,离“3法则”中的“三个公司”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市场成熟之后,90%以上的钢构企业都将难逃灭亡的厄运。
    因此,结合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已经全面进入洗牌阶段,而且总体趋势上,建筑钢结构企业正在朝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快速扩张,朝“做大”的方向发展,其二是注重“练内功”,朝“做精”的方向发展。至于两条路线,孰好孰坏,笔者则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走得好,同样都有希望成为未来中国建筑钢结构市场的领导者。但是,无论是“做大”还是“做精”,其目的都是为了最终的“做强”。换句话说,要么是“由精到强”,要么是“由大到强”。当然,如果钢构企业在未来几年内不能做强,那么市场是无情的,等待自己的就只能是灭亡。一言以蔽之,即:“不做强,就灭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发帖规则 论坛制度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华钢结构论坛.永久保留所有权利

[Processing Time] User:0.28, System:0.03, Children of user:0, Children of syste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