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将楼上几位的帖子整理于下(顺便给出几个规范常用值,供讨论参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3 钢筋的锚固
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la=αfyd/ft (9.3.1-1)
la--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α--钢筋的外形系数, 按表9.3.1取用。光面钢筋 α=0.16,
fy--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按本规范表4.2.3-1采用。HPB 235(Q235) fy=210N/mm2; HRB 335(20MnSi) fy=300N/mm2;
d--钢筋的公称直径;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按本规范表4.1.4采用;C20 ft=1.10 N/mm2; C25 ft=1.27 N/mm2 ; C30 ft=1.43 N/mm2;
计算例:
锚栓直径 d=24mm, fy=210N/mm2, ft=1.27 N/mm2 (C25);
la=αfyd/ft = 0.16x210x24/1.27 = 635mm
2.介绍一下日本建筑学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标准』相应的计算公式,供比较。
下式的物理意义是:混凝土握裹力应大于或等于锚栓屈服点承载力。
la≥fy*a/(fa*φ) ;
当锚固端带有弯钩时, la≥(2/3)*fy*a/(fa*φ) ; 2/3是折减系数;
la--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fy--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钢筋的断面积, a=(1/4)*π*d*d; (d--钢筋直径);
fa--许用混凝土握裹应力, 光面钢筋, 短期(风,地震)荷载, C25 fa=1.35 N/mm2
φ--钢筋周长, φ=π*d
将φ=π*d,和 a=(1/4)*π*d*d代入 la≥(2/3)*fy*a/(fa*φ),得:
la≥fy*d/(6*fa), 即 la≥0.166*fy*d/fa,
计算例:
锚栓直径 d=24mm, fy=210N/mm2, fa=1.35 N/mm2;
la≥0.166*fy*d/fa = 0.166x210x24/1.35 = 620mm (GB 50010的计算结果635mm)
3.日本建筑学会2001年版『钢结构节点设计指针』,对于外露式柱脚的锚栓长度,规范了新的计算公式,其物理意义是:
在风载或地震力作用下,当受拉侧全部锚栓达到屈服点时,基础混凝土不得发生锥形破坏(计算时用锥体在基础顶面的投影面积)。
不知GB或其他规范里,有无类似规定,不妨在此互相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