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ux2002
积分 2128
帖子 1226
zyqzzz
(点点)
积分 766
帖子 397
签订膜结构工程合同时值得注意的问题
按照FIDIC条款或国家相关的分类,膜结构工程合同并不完全属于施工合同,它包括了设计、施工两部分,或者说是“交钥匙工程”,因而在前期的投标预算编制和施工过程的项目管理上都与有别于普通的土建施工合同。比如,在招标文件中并没有工程量清单,这就使得业主在比较价格时没有依据(例如:膜材品牌、膜材面积、钢索、索具材质、涂装、由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定的避雷、防水及排水,以及其它建筑功能要求等等)。同样,合同签订后,也存在着大量的变更和索赔因素。这些在中小工程中影响还不算很大,但随着北京及各地体育场馆的大量兴建,这些方面还是很值得注意的。
gzbjxyxgsgyg
积分 26
帖子 18
感谢hhux2002对我的鼓励!
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对膜材生产(包括生产设备)国产化问题引起关注。
我想提一个问题,膜材生产设备是不是高新科技装备,它有那些核心技术是我国现有制造技术无法逾越的门槛?
开发出我们自己的膜材生产设备,我们完全可以把现有的这块蛋糕做大,凭借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去占领全球市场。不是“入世”了吗?别再小家子气,是发洋财的时候了,而不应该看(靠)洋人发财。
能否从“解剖麻雀”开始,从资料收集入手 - - - - - -
希望有高人赐教!
等我们老了,随处都有遮阴挡雨地方,散步,不用伞,因为膜材的应用已非常普遍,人们可以把整座城市用膜覆盖起来。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膜材生产设备属于化工机械设备,它应该不算高新科技,但也不是很简单的单独设备,它是由若干设备组成的一条生产线。以生产PVC膜材的设备为例,这条生产线上应该包含几个最基本的设备:高速搅拌反应釜、低速搅拌反应釜、混合密(开)炼机、双(单)螺杆挤出机(用于喂料)、涂覆传输带(平台)、可调节涂覆厚度的刮刀或涂覆辊、冷却通道(箱)、施加预张力的辅助设施、膜材成卷的包装设备。从设备制造的角度来看,它的核心部分是双(单)螺杆挤出机(用于喂料)和可调节涂覆厚度的刮刀或涂覆辊。由于膜材布基上的涂层厚度非常小,通常不到1毫米;尤其是在涂覆PVDF表面处理层,它的厚度只有几个微米,所以要求这两部分的加工精度非常高,并且还要有良好的系统控制。我国国内比较有名的化工设备厂,象大连化工机械厂等可以生产上述设备,但效果不是很好。通常的做法是,核心设备由德国(德国可以说是世界上生产化工设备最好的国家)或台湾等地进口,其它设备使用国产的,这样组成一条生产线。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关于膜材生产的国产化更是困难重重。首先要建立一个足够大的生产空间放置膜材生产线,进而进口或部分进口并购买设备,再组装生产线,设备的投资价格不菲。再者,由于我国的化工合成工业尚不够先进,生产膜材的布基、涂层和材料配方中的若干添加剂等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即使膜材生产出来还要有一整套的检测体系。与之相反的是,一旦上述问题全部解决,膜材生产进入正常阶段,它的产量会非常的大。其实这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原材料的进口部分能否跟上生产速度?能否尽快将这些材料销售出去?能否尽快收回成本?记得在三、四年前,国内如:北京、天津和浙江曾经有几个厂生产膜材,但时至今日都已经没有了下文,其中肯定有不可克服、非常重要的原因。而从前两年又有人说要进行膜材生产的国产化,但仍然是没有结果。我想,这正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gzbjxyxgsgyg
积分 26
帖子 18
在此请教膜材能否用手工方式生产,PTFE、PVDF膜材的加工工艺是否一样。
gzbjxyxgsgyg
积分 26
帖子 18
看来膜材生产设备国产化还是有希望的,希望寄托在膜材市场不断的发展壮大上。
但反过来看,等市场发展壮大了,国外的品牌也已占领了绝对市场份额,再去拼回来,几十年过去了,又有新的材料出现,我们只好再等机遇,“洋财”终于还是没有发成。
有没有折中的办法?膜材是否也分高、中、低端产品,能否开发出可进入低端的能进入普通市场的,或可通过小批量生产来满足市场的生产设备,甚至用手工方式就可生产产品,对市场进行渗透,最后因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品质卓越而抢占大部分市场。
膜材生产的国产化问题,还须大家来出主意!
chang
积分 70
帖子 35
同意您的说法,在正在编制的材料标准中就准备采用这种方法。分类方法可能会更细些。主要出发点正是为了国内膜材的发展考虑
gzbjxyxgsgyg
积分 26
帖子 18
能否再谈详细一些,关于“正在编制的材料标准”有否初稿,由那家部门在编制,能否查阅。
有关手工制作膜材是否在该标准之列。
chang
积分 70
帖子 35
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共同负责编制工作,已经开了一次技术研讨会。初稿尚未完全成型。“索膜建筑结构制品标准“,其中材料标准是很主要的内容。
您说的”手工制作“是指手工裁剪吗?
gzbjxyxgsgyg
积分 26
帖子 18
我曾看见过街头上搞阳台雨阳棚安装的师傅,用涤纶布做基层,把环氧树脂刮抹在基层之上,做成一种类似膜材的材料;然后裁剪成所需要的尺寸,用方管弯制成一定的造型,把这种“膜材”覆盖上去,做成遮阳挡雨的屋面,也很漂亮耐用。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膜材”用手工刮抹的方式是完全可以生产的。在市场供求不畅的前期,可以代替昂贵设备开拓市场,也符合中国国情。
chang
积分 70
帖子 35
这种情形我没有实地见过,不过的确长见识。如您所说漂亮耐用的话,是不应该被排斥的。
话说回来,如果工艺真这么简单,那么用于批量生产的话,制作一个机器来生产也应该不难吧,而且机器很可能比人工还要好些,还便宜(猜想),这样的话,也就不能算是手工制作的了吧。:)
此外,我想标准里应该规定的是材料的性质标准测定方法和部分必要的最低指标要求,不满足最低要求的就不要列入建筑膜材之列,而称为XX布的好了,该用照用:)
设计人员根据标准实验方法测定的材料数据进行设计(对设计人员的要求高了些,不过好象这样也是合理的)不同的建筑材料有各自的优缺点,不同的膜材也有各自的优缺点,改进材料更多的是搞化工同志的任务(当然不能绝对),设计人员应该是针对材料特性来对它们进行扬长避短的应用。(个人之见,请指正)
当然什么专业都不是孤立的,社会分工过于明确出现的问题也不少。
至于是手工还是机器制作出来的,觉得标准中可以不管,只要性能指标明确就行,说不定可能手工更昂贵呢,就像汽车什么的(玩笑)
完全赞同楼上从实际出发的观念!
此外,标准应是所有索膜同道群策群力的结晶,工作艰难而复杂,任何一句话都应小心翼翼的写出,并随时准备根据国内我们自己的工程实践与材料发展等因素进行修正。
特别声明本人仅以个人身份和热爱结构设计的同道进行技术上的交流,并不代表或暗示和标准的任何关系。
chang
积分 70
帖子 35
搞阳台雨阳棚安装的师傅(或干别的师傅),他们有许多绝招和经验,可能有些膜材生产厂家都不知道呢
来自香港
积分 296
帖子 103
Chang 说的很有道理. 记得HHUX2002 在膜结构趣谈里讲过,膜的剪裁有点象做衣服, 好的裁缝和差的裁缝做出来的衣服就是不一样. 特别是造型复杂的膜结构, 能不能做到光滑无皱, 不单要看工厂裁剪的准确性, 更要看师傅的现场修改能力. 所以各位不妨找一些对膜结构有兴趣的裁缝师傅加盟,会有帮助的.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非常感谢hhux兄设立的“索膜结构系列谈”。在四个专项讨论中,“管理篇”的内容比较少。在此,我想借我的几个帖子,展开一些对于“膜结构公司的运作和管理”方面的探讨。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膜结构企业的管理和运作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也是我们做膜结构企业必须面对的题目。现在,国内的膜结构市场越来越好,自然膜结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祖国大地上向外冒,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近半年来,成立的膜结构公司有十多家。我不赞成那种看到哪个市场好,就风风火火地搞起一个公司;我也不赞成没有任何技术和设备方面的支持,仅仅有人就成立一个公司。我认为,膜结构是建立在计算机的发展,化工材料的发展,建筑施工方法的发展等等基础上的一个新兴的门类,它可以说是一个边缘工程,我们也应该从一开始就以一种严谨和审慎的态度予以对待,而不是草率地处理之,毕竟膜结构也是一种建筑和结构工程,尽管膜结构有它的特别之处,但在我们的思维理念中,它应该与传统的建筑工程别无二致。我们必须要把对膜结构工程的认识提升到这样一个高度,才有可能认真对待它。
所以,对于这个题目――膜结构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我也只能参照国内首屈一指的膜结构大公司,如北京光翌空间膜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和北京纽曼帝-莱蒙膜建筑技术有限公司为例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 机构设置:(见附件)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二. 人员组成:
第一梯队:总经理(1人);总工程师(1人);副总经理(2人)
第二梯队:技术部(设计部):经理1人,建筑师:1人,工艺师:1人,结构师:5-6人
总工办:主任1人,技术档案管理人员:1人,标准制定和新技术研发:2人
质量管理部:经理1人,质量管理员(质检员)5人(分别检验钢结构、膜的制作和安装)
项目部(综合控制中心):主任1人,调度、采购、成本统计、库房管理、售后服务至少各1人
人力资源部:1人
财务部:经理1人,会计、出纳至少各1人
总经理办公室:主任1人,秘书1人
市场开发部:经理1人,市场开发人员5人
第三梯队:项目经理:5-6人
膜材加工工人:10人
膜安装工人:15人
司机、设备维修(电工)人员、后勤人员、保安人员,等共约6人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三. 管理体系: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整个公司的运作,从员工的培训――市场开发――设计――加工――安装――竣工验收都按照一定的程序,使得公司从上到下每一位员工的责、权、利非常清晰。
四. 设备:
1. 充足的办公、设计、交流、文件存放等场所;
2. 至少具有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膜材加工车间,要求环境洁净明亮;
3. 一个小型的金属构件加工车间;
4. 具有足够空间的原材料库、半成品库、成品库和膜附件仓库;
5. 约20部计算机和相应的配件(如出图机、打印机、复印机、刻录机、网络设备,等等);
6. 膜材焊接机(大、中、小型)共6-8台;缝纫机至少3-4台;检测用设备1-2台;
7. 小型机加工设备4台;
8. 膜结构运输和安装设备,若干;
9. 能够有足够的进行膜结构工程小样试制的场所;
mibao
积分 892
帖子 551
五. 资金运转:
对于膜结构公司来讲,注册资金最好为300―500万元人民币,只有这样,才为以后承接上千万元的大工程打好基础。通常,对于这种规模的公司日常周转的流动资金应该在30万元左右,主要用于市场的前期开发费用,员工的工资,设备的维护,和公司日常的开销。一般承接膜结构工程要收取一定比例的预付款,主要用于购买膜材、支付加工钢结构的预付款、项目经理和施工人员的前期差旅费。而一个工程其余的费用将从工程进度款中得到。当然,最后要扣除5%的工程质量保证金,通常在工程竣工验收一年之后,工程无质量问题再返还。
总之,我们应该向对待膜结构工程那样认真地对待膜结构公司。我们绝不能抱有“趁这两年赚一把钱”,或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想法去办膜结构公司,那样对甲乙双方都是非常危险的和不负责任的。我们只能用认真的态度把每一个膜结构公司办好,但愿每一个膜结构公司都是健康向上的。
来自香港
积分 296
帖子 103
The experience with the TFS specialist contractor was that it may not necessarily need an organization like MIBAO mentioned. The overhead cost is too heavy. There was some 10-20Mil. projects in Hong Kong without such big firm. It was contracted out to various consultants and contractors and put eveything together by a handfull skilled worker. It was a multinational operation which needed a close monitoring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end, everyone was satisfied with the result. The point is if we had a good finance system and credible clients, main contractors, sub-contractors etc, we can still complete large projects without having a large firm.
hhux
积分 2128
帖子 1226
mibao 和来自香港两位编辑的帖子介绍了两种类型的膜结构企业,也代表了两种经营理念。
mibao在帖子中介绍的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公司,讲究的是人员及设备、资产实力。公司的介绍中总免不了“本公司注册资金......”、“有正式员工......,其中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拥有......的年加工能力”等等。
我这里的情况与来自香港在帖子中介绍的差不多。几家公司的规模都不算大,一般不到10人。做的工程也有单项上百万美元的。
作为企业,关键在于运作和管理。业主关心的是工期、工程质量和你的要价,而不是这个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是不是由你这家企业自己做的。用以说服业主相信你的实力的,是你的业绩记录,而不是你拥有多少员工、多少厂房及设备。
希望这里的讨论能给从事膜结构企业管理或准备投资膜结构行业的朋友一点启发。
zhaoyu
积分 1437
帖子 415
hhux wrote:
作为企业,关键在于运作和管理。业主关心的是工期、工程质量和你的要价,而不是这个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是不是由你这家企业自己做的。用以说服业主相信你的实力的,是你的业绩记录,而不是你拥有多少员工、多少厂房及设备。
严重同意!
相比国外的公司,从人数来说国内都是大公司。:D
不仅仅是膜结构,国内很多行业都有这个通病。都是“小而全“而不是“大而精“。当然,这和经济的发展阶段也有关系,国外那种几个人的公司在国内要被人当作“皮包公司“的。业主都被骗怕了,不考察考察是不能够放心的。考察无非就是看工厂,办公室,注册资金。这也是mibao所强调的内容。
要想让业主信任你,很多貌似“皮包公司“精干的公司都要找老外做靠山才行。难啊!!!
TOOEASY
积分 12
帖子 7
1 膜材国产化,很难的,实际上国内有几家厂子已做了多年的工作,但到现在仍然看不到可用的国产膜材。
2 仅就裁剪而言,手工裁剪与数控裁剪是不一样的。目前,手工裁剪更加适合于国内的公司。
3 光翌等大公司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制并不适合所有的公司,这要根据你的实际需要及客观情况来定。我同意ZHAOYU的看法。:D
jfc1970
积分 111
帖子 56
膜材料的成本,工艺费用,结构的性能价格比到底如何?这是管理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