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施欣,安徽合肥人。参与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演艺中心、世博中心、日本馆等四大场馆的钢结构加工技术指导和日本馆钢结构设计工作。
上海黄浦江畔有一座“像生命体一样呼吸的建筑”,这就是上海世博会日本馆。去年3月,位于余姚的浙江龙门钢结构有限公司赢得了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钢结构的合同。除了整体制作和安装日本国家馆工程外,该馆所有钢结构的设计图也全部由“龙门钢构”独立完成。
不过,世博会的生意并不好做,施欣很快有了这种体会。
日本馆钢结构工程是上海世博园区内国家自建馆中工艺最复杂、安装难度最大的场馆之一,整体以“蚕茧”为形状,通体透出淡淡的紫色,外壳上既有突出的“触角”,又有凹进的“鼻孔”,结构复杂程度堪比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同时,展馆外部由可发电的超轻型薄膜包围,内部则使用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这些都给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当时日本方面提供的只是一个设计概念图,刚接手的时候,里面有好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和难点,连国内参加过鸟巢建设的专家也认为我们完成这个项目有困难。”施欣对记者说。
日本馆的建设工程就是在许多人怀疑的目光中接下的。对于上海同济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毕业的施欣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此之前,他所在的龙门钢构公司已经接下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演艺中心、世博中心场馆的钢结构材料加工业务,但独力承担世博场馆的整体设计、制作和安装却尚属首次。
施欣立即组织设计团队,在深化日本馆钢结构的设计图上下工夫,并与上海有关设计单位进行沟通,请专家团队一起参与设计。
日本馆造型新颖独特,构件制作和现场安装中的焊接技术难度相当大。而且,日本政府和企业对工程的质量要求相当挑剔。“根据合同,日本馆
钢结构焊接过程中不允许存在裂纹,哪怕是1毫米的裂纹都不能容忍。”施欣说。为此,他不仅指定专人焊接关键部位,而且对所有焊接面定期进行测量。
龙门钢构公司在工程质量方面的精益求精最终赢得了日本方的信任。在设计、建设日本馆的过程中,他们还获得了5项专利。
去年11月底,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钢结构工程卸载,1400多吨钢结构终于完全脱离塔架的支撑“站起来了”。12月25日,日本馆举行亮灯仪式。这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员都松了一口气。“你们有空一定要去日本馆参观,它的漂亮无法用语言描述,相信你们肯定会很喜欢!”施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