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关于央视新大楼的争论意见”这个贴(
http://okok.org/forum/viewthread ... &extra=page%3D1 ),挺有感触的。个人对央视新楼的建筑和结构方案了解不多,这里简单谈几点个人愚见吧。
建筑上:
1、央视新楼建筑造型确实很新颖,有打破传统的趋势。得承认,随着人类的发展,新事物总是要出现的。
2、建筑和结构往往是一对矛盾。同一个问题,建筑师的思维方式和结构师往往差别很大。建筑师往往追求的是一种美学,一种能体现建筑功能需要的内涵;而结构师往往需要从力学、结构受力、构件承载力角度来考虑问题。在我看来,建筑师的思维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喜欢大胆创新;而结构师往往比较严谨些,需要从结构受力角度考虑结构安全等问题。其实我有个想法:建筑系的学生可以多学一两门力学,稍微多了解些结构力学方面的概念;而结构系的学生,可以多培养自己对建筑方案的理性认识等;这样建筑和结构就好结合了。当然,既是建筑师同时也是结构师的全才现在毕竟还不多。(有点扯远了)
结构上:
1、我没记错的话,好像两个塔楼采用外钢框架+内核心筒结构,外钢框架整体倾斜且布置了很多斜撑,而内核心筒则是
完全直立的;最特别的就是两个塔楼顶部的巨大悬臂结构了。印象中好像这个悬臂结构与两个塔楼是完全刚接的,也就是说将来受力时,两个塔楼和这个悬臂体一定是共同受力工作的;因此这是一个
空间性很强的结构。
2、结构设计方案应该有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也做了大量试验的(风动试验、振动台试验等等),且这样一个代表性的结构也应该应用了现今的许多一流抗震减震技术(我不知道结构中是否引入了耗能阻尼装置、或是主动控制技术等);总之,结构方案应当是有一定“安全储备”的。
提几个问题:
1、看到了建研院的1:30模型振动台试验照片了(
http://okok.org/forum/viewthread ... p;extra=&page=1),感觉非常不错!但我有几个问题不太明白:照片中,结构模型中好像只有主体结构,楼面荷载好像没有加进去(不知是不是真正做试验时才加人楼面荷载,比如放砖块等),要知道结构的地震作用与质量联系较大,质量越大,地震作用也越大。规范中,重力荷载代表值=1.0恒载+0.5活载。我想,投入使用后央视大楼里,仪器设备啊、装修啊、办公啊的荷载一定也不小。如果在振动台试验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自重,那么地震作用就会偏小,这样得到的试验数据反而偏不安全。(本人没有见过真正试验,这里瞎说)
2、从结构角度说,这个结构在平面和立面都不规则。在复杂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平面和立面两个方向的扭转,在这个“双扭转”的受力问题,设计时是否充分考虑呢?我猜想这样一个结构的地震响应很可能将由结构整体扭转控制,而在扭转过程中,上部的大悬臂结构将产生巨大影响,结构各部分的空间响应将非常复杂。此外,我还想到了地震作用方向的随机性问题,特别是实际强震时地面的扭转分量;本身结构扭转就不利,如果再考虑这个地震的扭转分量,那结果会是怎样呢?当然,我相信设计方应该早已考虑到这些问题了,在计算时应该已计入了这些影响,也就放心些了。
3、对于这类地区性代表性建筑,在设计时是否考虑了突发事件的影响?例如,火灾、爆炸,甚至恐怖袭击。这里我确实乌鸦嘴了。不过美国9.11事件后,对于这类地区代表性建筑的抵抗突发事件问题,完全值得我们深思啊。毕竟央视新楼里面将来有近1万人工作啊。万一突发事件发生,设计中是否考虑了应急预案?结构是否有二次防线?
本人没仔细看过建筑和结构方案,对高层建筑了解也不多,没太多发言权。总得说来,我相信央视新楼的建筑和结构方案还是挺不错的。
最后再随便说一句,建筑和结构经常是一对矛盾,当然大多情况下结构还是要依建筑而行。但我觉得是否应该在我们的教学培养方案中,适当地把建筑系的课程和结构系的课程结合起来呢?往往建筑系的学生一看到数学、力学这样的课程就头疼;而结构系的学生一看到美术、建筑历史理论这样的课程就望而却步。我们能不能适当把两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建筑和结构一体化的思维和概念呢?
以上个人愚见,欢迎大家指正。